婺源县浙源乡庐坑岭村位于大山深处,距离县城60多公里,风光秀丽,人迹罕至。百姓大多背井离乡外出打工,村子里只剩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“守护”。
一边是现实生活所迫,一边是孩子成长希望,如何搭建一座桥梁,让留守儿童“落单不落伍”!2019年2月,“童伴妈妈”项目落户庐坑岭村,为大山里的孩子们送来了“阳光”。如今,“童伴妈妈”成了庐坑岭村一道最靓丽的风景。
为教育事业无怨无悔
今年33岁的李海燕,有知识、有本领、有情怀,本是一只翱翔四海的“燕子”。但是,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,她甘愿留在庐坑岭村这个“穷窝窝”里一边教书育人,一边打理田地。淳朴善良的李海燕说,“每当踏上三尺讲台,看见一张张稚嫩的脸蛋,就舍不得离开他们,要为他们当好‘保姆’”。
2019年5月由中国扶贫基金会、江西省慈善总会共同发起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项目“童伴妈妈”落户庐坑岭村,经过层层把关与严格筛选,李海燕光荣的成为了一名“童伴妈妈”。“我是老师,也是妈妈,照顾好学生,既是老师的职责,也是妈妈的义务。”
为孩子成长呕心沥血
2019年5月,浙源乡庐坑岭村“童伴妈妈”项目正式启动。李海燕开展入户走访、调查摸底等工作。全村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儿童,都是“童伴妈妈”的走访对象,需要详细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学习、生活情况,特别是要知晓贫困儿童的家庭情况及他们的所需所盼……
万事开头难,“童伴妈妈”项目在庐坑岭村没有任何经验可循,村民们对这项工作不太理解。“有的闭门不见,有的不理不睬。”李海燕说,她用耐心换取理解,用真心赢得支持,经过全面排查了解,全村留守儿童有40多名,跟随爷爷奶奶生活,而李海燕就是这40多名留守儿童的“童伴妈妈”。
教留守儿童填写个人资料
通过上户家访,一个小女孩引起了李海燕的注意。她叫小红,是个漂亮的女孩子,但却十分内向。初进小红家老旧房子时,她一个人坐在堂前看电视,不喜欢和陌生人交流。经过与小红爷爷奶奶交流,李海燕得知,小红父亲几年前因事劳改,母亲带着姐姐改嫁,留下她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,生活贫困,令人心疼。经过多方努力,李海燕和小红的妈妈取得了联系,跟她交流小红的现状。在李海燕的感化下,小红妈妈对小红逐渐关心起来,给小红购买书籍和衣服,和她视频聊天,建立起了母女感情。如今,看到小红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,李海燕感到付出是值得的。“母爱是伟大的,我要尽量弥补孩子们失去的母爱,”李海燕说。
2019年冬至,婺源金子爱心协会的志愿者们慕名来到庐坑岭村“童伴之家”,为孩子们送去温暖和祝福,和孩子们一块包饺子等。其“温馨一刻”走上了婺源电视台和江西卫视的荧屏,得到了更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与支持。
2019年,在全省优秀“童伴妈妈”评选活动中,李海燕在“案例”“主题活动”“童伴之家装饰”板块初选中胜出,赢得好评,备受赞誉。
为疫情防控殚精竭虑
自从当上了“童伴妈妈”,庐坑岭村的40多个孩子,都是她牵挂的对象。“天热了,有没有私自下河玩水?天冷了,有没有吃饱穿暖?每天的作业完成得怎么样……”大事小事,都让李海燕牵肠挂肚。
今年1月以来,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,李海燕坐立不安。农村家长对新冠病毒理解不深刻、不全面,疫情防控举措多有疏忽。她利用微信家长群宣传新冠病毒的危害,每天提醒家长和孩子们“不串门、不扎堆、不聚会、不恐慌、不谣言”,避免遭遇新冠病毒“侵害”。同时,她通过微信视频家访,和家长、孩子见面聊天,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,讲解疫情防控知识,耐心为家长疏导、为孩子解闷,全力筑牢疫情防控防线。
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今年2月学校无法正常开学,需要开展线上教学。李海燕了解到,庐坑岭村查智宇家里有两兄弟都在读书,家里一台手机无法满足两个学生线上学习,李海燕作为“童伴妈妈”,第一时间“贡献”出自己的备用手机,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。詹丽美是贫困家庭孩子,疫情期间正读初三,爸爸生重病、妈妈离家出走,家里没有经济来源。线上教学期间,詹丽美没有手机上网课,了解到情况后,李海燕第一时间上报县项目办,经过上级领导的支持协调,开展了一场“为网课困难学生送平板电脑”公益活动,让詹丽美一家看到了希望……
通过家访了解査智宇的学习情况
点点滴滴见真情,如今,不管“童伴妈妈”李海燕走到哪里,她身边总会跟着一群小朋友,追着她喊道,“老师、老师,您去哪?是家访吗?我们和您一起去”。听到孩子们稚嫩纯真的声音,她暗下决心,“一定要当个‘好妈妈’,让留守儿童共享蓝天、沐浴阳光、茁壮成长,过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”。
开展爱国教育,组织留守儿童制作国旗